十七岁的农村少年阿贵在北京找到一份送快递的工作,因为得到许诺,当他赚到六百块时可以拥有公司暂借他用的银色变速越野车,他每日工作都很勤恳,可是就在梦想即将成真时,单车丢了,阿贵陷入绝望。
小坚是和阿贵同岁的北京少年,但因家庭的贫困,他在维系骄傲时又常自卑。父亲屡次三番将许下他一辆单车的承诺食言后,小坚为在同伴面前挣面子和交往女孩子,从家里偷来钱买了一辆二手车,不想此车正是阿贵所丢。阿贵发现他赖以生存的单车被小坚“盗”去后,开始不计代价拼命讨回,两个少年为守护自己的简单梦想发生争斗。
只有真正经历过自己的十七岁,才会静下心来看完这部电影。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只不过是关于两个少年和一辆自行车在“失而复得”与“得而复失”中不断交错。只是,因为简单的故事加上了特殊的年龄,特殊的背景以及我们每个人特殊的记忆,所以这故事才会显得不同,使我们产生共鸣。
尽管《十七岁的单车》拍摄于2000年,但片中的北京城依旧是人们记忆中那个胡同林立,车流熙攘的样子。整部影片的色调都是一种淡淡的灰色,除了小坚与小坚骑车飞扬的那短暂的时光带来一丝回味的温暖,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斥着一种压抑的氛围。原来,十七岁的单车,不是快乐的,也不是自由的,而是矛盾,苦涩,纠结的。
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尤其是在那个青春萌动的年龄更是清晰深刻。片中的两个男孩子,有着同样的年龄,也有着同样的梦想,都梦想着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崭新自行车。只是,他们的身份不同。小贵刚从农村来到城市,在这永不停歇的繁杂社会中还未找到自己的方向。但很快的,小贵拥有了自己的一份工作,一份送快递的工作。事实上,这工作仅仅需要的是体力与记忆力,但是小贵却从中找到了一个支柱,那便是快递公司所配给他的那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
表面上看,小贵是因为对那辆自行车十分喜爱才导致他如此执着。但在我看来,小贵对自行车的执着,实际上是对自己在这座城市中奋斗的权利的执着。因为小贵与快递公司有协定,当小贵将自行车的支出赚回以后,公司便与小贵实行收入五五分账的原则,而之前则是二八分账。所以说,当小贵终于能赚够钱得到那辆自行车后,说明他的工作也能够与城市人一样平等变得正式。于是在小贵的脑海中,只有“执着”两个字,支撑着他的奋斗。
另一个孩子,便是小坚。小坚是一个城里的孩子,看上去肯定会比小贵优越,拥有幸福的生活。然而事实上小坚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家境贫寒的复杂环境中。小坚的内心的彷徨与痛苦全都充斥在内心之中,不像小贵那样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某种程度上小坚生活在一个更可怜的环境之中。而且,复杂的社会早早便让小坚拥有着复杂的想法,让小坚稚嫩的身体显得疲惫不堪。
影片中所有的矛盾实际上都来源于两个孩子命运的纠缠。当小坚痛下决心用从家里偷来的积蓄从二手市场终于买了一辆喜欢的自行车后,小贵却要承受失去在这陌生的城市中生存权利的痛苦;而当小贵凭借着惊人的毅力终于找回属于自己的那辆自行车后,小坚却又无法承受梦想的破灭以及自尊心受损的煎熬。在经过一番争斗之后,两个人都平静了下来,渐渐地两个人竟成为了一对看上去并不明显的朋友。毕竟,两个孩子抛去社会带来的种种,才发现彼此都只不过是一个追逐自己梦想,不愿放弃执着到底的少年而已。
十七岁那个年龄,爱情对于我们来说太朦胧,却又太吸引。小贵与小坚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只是小坚喜欢的人已经和他在一起,而小贵喜欢的人却认为可望而不可及。但事实上,两个孩子面对爱情的到来时都显得是那样的胆怯和羞涩。小坚终下不了决心去吻他喜欢的女孩,而小贵就算喜欢的女孩屡次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却茫然所错的不知做些什么。最终,在朦胧年龄里那朦胧的所谓爱情终究会散去,小坚喜欢的女孩选择了骑另一辆单车的男孩,而小贵喜欢的女孩则杳无音信的离去。当他们彼此失去的时候才发现,她曾经实际上最喜欢的就是自己,而另一个她原来也一样是个从农村来的普通女孩而已。自己表面上的面子,内里中的尊严,以及她们表面上的假象与掩饰,使得两个男孩面对一切事情时都显得是那样怯弱。最后,他们只好默默承受失去的现实。其实,小坚喜欢自行车,只不过是想学一手华丽的车技,希望能够在心仪的女孩子面前获取她们的注视与芳心。所以,当小坚用板砖解决了自己的尊严之后,终于决定不再需要那辆自行车。只因为,自己梦想实现那天的场景,早已灰飞烟灭。
这部影片之所以被禁,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离不开导演王小帅对那群热血好斗,为非作歹的不良少年群体的真实描写。事实上,他们看上去不可理喻,无可救药,但事实上他们成为这种状态也是需要一个过程和一个原因。包括小坚实际上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们因为家庭和身边环境的剧变,因为对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的执着,所以只好通过生活的放荡与不羁来安慰自己。他们解决的方式没有言语,只有拳脚,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忙碌的社会没有闲暇的时间去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声音。他们抽烟酗酒,用染色的头发和各式各样的饰品将自己包裹,这些仅仅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安全感,只好努力的将自己变得成熟,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中不会被别人欺负蔑视。当他们叼起香烟时略显稚嫩的拿烟手势和吸入第一口烟雾时猛烈地咳嗽能够最好的说明他们只不过是一群还未长大的孩子。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影片结尾处那个被小贵用板砖拍倒的戴眼镜的男孩,当别人一起殴打谩骂的时候他只是悄悄地躲在旁边,还显得有些害怕。可是当别人都离去的时候,他面对着那辆不会动的自行车,疯狂的踹踢着。暴力,只不过是一种宣泄压力的方式,那个男孩在生活中一定拥有着太多,太大的压力将他紧紧包围,而他却又极度的惧怕面对身边的环境,所以在那一刻,那辆自行车仿佛变成了这个社会,于是内心中所有的压抑与痛苦全部化作一股力量,狠狠地发泄出去。
影片中有多处群殴的场面,但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小坚与小贵发生第二次冲突时的那段。在天台,小坚默默地看着他的那些哥们帮他拿回尊严,而小贵则只能一个人孤单的默默承受。自始至终,小贵没有一次的还手与还口,只用了几个字面对眼前一切——“那车是我的。”这是一句事实,尽管在小坚他们眼中毫无意义,但是,这更是一个梦想的现实。小贵正是用这单纯的“执着”,将时间从白天撑到黑夜,也才有了后来的故事。当小贵被一群人拉扯的时候,小贵紧紧地抱住那辆本就属于他的自行车,歇斯底里的大喊着。那一刻,我的心很痛,为何我们追逐梦想的过程,会是如此的辛酸与坎坷?小贵刚刚从农村来到城市,就如同从安宁祥和走向四面楚歌,他还没有来得及学到什么,却要面对眼前这被社会所衍生出的景象。所以小贵只好用自己脆弱的身躯紧紧的保护着那辆自行车,保护着自己,保护着自己刚刚长大的梦想。
影片的结尾充满了讽刺的味道,两个孩子因为一辆自行车的矛盾,却由另一个男人做导火索引致爆发。小坚实际上很坦然,因为当他捡起那块板砖的那一刻他就明白这一切他都一定会面对的。只是小坚没有想到,最后却阴差阳错的将小贵带上了同样悲惨的结局。当小坚问小贵为何不逃的时候,小贵只是回答:“我找不到路。”有时候,当我们迷失方向的时候,只好屈服的让命运带领着我们走向下一个迷宫的入口。是命运让小贵与小坚在跌跌撞撞的逃跑中再次撞到了一起,是命运的安排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个社会的现实与无奈。当他们全身遍体鳞伤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并发现在过去的时间里确实会有那么一个点足以让他们改变这已发生的一切。然而,一切都发生了,自行车已经变得残败不堪了。小贵最后背着那辆自行车游走在茫茫人海之中,身边尽是一望无际的自行车。我不禁会问,“当我们曾经憧憬多年的梦想都变得布满伤痕,那么以后的路,我们又该如何去走?”也许,这个问题本无答案,也许,一切的疑问或许都是多余,只因为,是我们身处的环境造就了这一切的发生。
十七岁的单车,飞驰过,跌倒过,开心过,流泪过。但是那残败的车轮,依旧执着的向着前方缓缓转动着……
Copyright © 2017 虚拟币app 版权所有 备案号:津ICP备16003274号 壹陆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