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钱包
虚拟货币今日价格行情
服務項目
最新動态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所在位置:
虚拟货币钱包
最新動态
信息詳情
港影經典之作,天才到瘋癫的一生
影片主要根據人物南海十三郎事迹改編,講述了南海十三郎的一生
紅绡夜盜寒江雪,癡人正是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是由高志森導演,杜國威編劇,謝君豪、潘燦良、蘇玉華、吳绮莉等主演的劇情電影。影片于1997年5月15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影片主要根據人物南海十三郎事迹改編,講述了南海十三郎的一生。
開片是說書人因聚衆滋事,被警察帶到了警局問話,借說書人之口講述了粵劇金牌編劇——南海十三郎藝海浮沉的一生。作為粵劇名家江太史公的十三子,江譽镠自由頑皮,出入名流場所。一次偶然的舞會,他遇到了上海的千金小姐莉莉,然而雙方有緣相逢,無份結親。後來,他跟随她來到上海,竟落得窮困潦倒。2年後,回到了廣東的家中,他已被學校除名。當時太史公已經年事已高,他便天天去看戲,從不受戲班老闆薛老五賞識,到後來成為禦用編劇一鳴驚人,人送綽号——南海十三郎。然而,時局動蕩,他到了江西寫劇本慰勞前線戰士,因看不過同行媚俗之作,憤然出手,不歡而散。戰争結束後,十三郎回到了廣東,但沒有人請他寫劇本,他寫的抗日劇本沒人看也沒人演。十三郎瘋了,他流浪到香港,凍死在香港街頭。十三郎的故事講完了,說書人被保釋出獄,大家問說書人和十三郎什麼關系,說書人告訴大家,這隻是一個潦倒編劇在講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
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塘。紅绡夜盜寒江雪,癡人正是十三郎。”電影在街頭藝人的吟唱聲中開始,為我們講述一個天才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做南海十三郎。
1914年,南海十三郎出生于廣東南海一個貴族家庭,後至香港求學。他性格偏執、内心單純,自幼對粵劇深深癡迷,二十歲時為粵劇名伶薛覺先撰寫劇目《寒江釣雪》一炮而紅。凡是由他編劇的戲,一經上演便極度火爆,往往一票難求。
驚人的天分如同一件華美而帶刺的衣衫,他備受矚目卻無人知音,唯有用恃才傲物的外表遮掩内心的深深遺憾。直到一個叫做唐滌生的年輕人登門拜師,才改變了這一切,阿唐衣着簡樸卻同樣才華橫溢。“他們是殘缺的,所以向彼此敞開”,天才的心從此不再孤寂。
然而,弄人的命運怎能容忍長存的好景,污濁的世俗如何保全一顆無瑕的心。他們在抗日戰争的浩劫中失散。失去支撐的南海十三郎忍受着時局的颠簸和世人的誤解,壓抑的心智唯有在瘋狂中得以釋放。他拒絕接受友人的援助,遠離人們的視線,混迹于街市,淪為乞丐。
張愛玲在《天才夢》一文中寫道:“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别無生存的目标,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退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隻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實際上,刻薄的世人誰也沒有原諒:他們隻能買珠還椟的接受天才們的作品,從中敲骨吸髓的攫取營養。對于活着的藝術家,他們沒有興趣。這才有了張愛玲的無所容身和南海十三郎難以啟齒的半世漂泊。
很多年以後,孤獨潦倒的南海十三郎,在茶館中偶遇已成為粵劇大師的唐滌生。在師徒相認的一唱一和中,生鏽的才華在此刻被喚醒。他渾濁的眼睛刹那變得清澈,起身要逃走,雙手卻已被阿唐緊緊握住。
臨别前,唐滌生送給他一張戲票,是《再世紅梅記》的首場演出,囑咐他一定要來。但那一夜,南海十三郎欣然赴約所看到的,隻是一個用白布蒙着,被人擡出來的唐滌生。他生平唯一的知己,突發腦溢血,死在戲院,年僅四十二歲。
唐滌生的作品《紫钗記》中有這樣流光溢彩的唱段:“攜書劍,滞京華。路有招賢黃榜挂,飄零空負蓋世才華。老儒生,滿腹牢騷話。科科落第居人下,處處長賒酒飯茶。問何日文章有價?混龍蛇,難分真與假。一俟秋闱經試罷,觀燈鬧酒度韶華,願不負十年窗下。”我曾試圖從中牽強附會的窺見南海十三郎的經曆,卻隻看到無限的悲怆像眼淚一樣,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溢滿紙面。
“千萬不要自認為是天才,因為真正的天才隻有兩種結局:要麼是像南海十三郎一樣早瘋,要麼是像唐滌生一樣早死。”這是影片中最讓人耿耿于懷的台詞。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的平庸,承認我們的虛弱,因為一切虛張聲勢的辯解都加劇着内心的羞愧。
與早逝的唐滌生相比,南海十三郎的悲劇在于他活着,并且活得太長太久。他的心,如同狄蘭·托馬斯的詩句:“太高傲了,以至不屑去死。”他不得不目睹生平唯一知己的夭折;不得不聽聞父親在文革中被迫害緻死的噩耗;不得不成為一段又一段動蕩曆史的見證人,并以瘋癫抵擋這個越來越光怪陸離的世界——隻有在痛徹骨髓的片刻,才顯露出懾人的清醒。他曾受盡高處不勝寒的苦,又被人一腳踢開,如同一個時代的棄兒。他被蔑視,被人厭棄,飽受折磨和悲哀,在知情者面前猶如掩面的人,在不知情者面前形如虛無。
生命因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憊,死亡是上蒼賦予我們的最終關懷。在那個寒冷的冬夜,人們發現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倒在街邊,面容安詳,已經沒有了呼吸。黃沾飾演的警察局長接到報案,認出這個人就是一代粵劇大師:南海十三郎。他默默找來一雙鞋,穿在老人赤裸而冰冷的腳上,黯然送他最後一程。那一年,已經到了與我們如此接近的1984。它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但由于一切人物和事件,它顯得那麼伸手可及。
《晚安,北京》中說:“1984年是一個偉大的年份,喬治.奧威爾的《1984》,1985年是《時代周刊》上的鄧小平,1986年是崔健的中國——七零人聆聽的中國。”
而對于飄搖中的香港,1984早已不是粵劇的時代,它浸泡在巨星的風采與紙醉金迷的歌聲中。那是一個如此包容而多變的香港,滋養着無數以藝術為借口、索要名利的大師或騙子,卻無情的默許了一個曾造就出時代之音的天才暴死街頭。令人難以容忍的是,電影沒有說謊,這一切都是真的。當意識到這一點,我在瞬間摒住呼吸,感到心灰意冷,并不打算原諒任何人。
唯有聆聽他的作品,那些令人銷魂的粵劇唱段:《寒江釣雪》、《女兒香》、《燕歸人未歸》,這是南海十三郎用生命譜寫的天籁。而當他手執紙扇、有闆有眼的唱念做打,則是電影中最溫暖人心的片刻。
影片采用了香港電影傳統的戲谑手法,幾近将一個天才的悲劇演繹成鬧劇。他如同受驚的孩子任由世人肆意擺布,即使在電影中也不能幸免。他不能被理解和寬恕,就像他随身攜帶的那幅畫:《雪山白鳳凰》。隻有心無雜念的孩童驚歎其中的美,而心有塵土的人隻看到了滿紙空白。
南海十三郎的故事在影片中由一個落魄的說書人娓娓道來:在喧鬧的夜市,他把故事講給路人們聽,被冠以阻礙交通的無端罪名。在警察局裡,他把故事講給看守們聽:引人入勝的情節軟化了堅硬麻木的心,令這些平日裡稍顯冷血的人欲罷不能。當他被保釋出來,人們追問他與南海十三郎的關系,他說:“這隻是一個窮困潦倒的編劇,在講述另一個窮困潦倒編劇的故事。”
穿越光影,投射現實,我們清楚地看到:本片編劇杜國威,正是那個引領着我們歡笑或哭泣,用故事打出有關生命精妙比喻的說書人。感謝他豐富的閱曆和傳奇的筆法,帶給我們像《南海十三郎》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這樣令人歎服的傑作。
電影的片頭有一行簡潔的字幕:“獻給全港編劇共勉。”這是對那些在商業的夾縫中默默向上遊的藝術家們的緻敬,同時不露聲色的道出了香港電影人、特别是港産片編劇不為人知的辛酸,也飽含着杜國威本人對于香港電影速食時代的不滿,和與之抗衡的決心。
而本片對于導演高志森,則有着更為重要的意義。他曾執導過許多毫無質感、甚至低俗的影片,卻一反常态的選擇了這個并不讨巧的題材。銀幕下的我們隻能臆測,他或許是為了圓自己一個夢:借由南海十三郎之口,悼念那些被荒廢與玷污的才華。在影片的結尾,視角伸向了那些街邊的流浪者。它并非隻是對主人公足迹的追溯,也是導演對自身從藝生涯的悲憫。因為面對南海十三郎,他和我們一樣感到了虛弱。
香港制造是一部電影驕傲的标簽,盡管它可能裹挾着一些令人不快的附加物,盡管過強的包容性意味着一種對媚俗的妥協。在那些由誇張的台詞、流俗的情節構築出的電影背後,隐含着幾代香港電影人無奈的歎息。對此,我們應該保持寬容的态度。不僅因為香港——這個神經質的城市需要借由電影舒緩壓力,還因為我們盡管平庸,盡管虛弱,卻都有着一顆博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