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人物塑造
人物是怎样塑造的?有人说,人物靠的是生动的细节。比如姜大牙,他见自己喜欢的女人讨厌他的大牙,于是立刻用枪管子把牙给拨了下来。于是姜大牙的这个人物就“出来了”。又如某八路军团长喜欢上了一知识分子小姐,到人家家里求婚,人家上人不允,于是就站在天井里,并威胁道:“(你丫)不肯把女儿给我,(老子)我就一直在这儿站着!”于是乎,又一个动人的电视剧形象新鲜出笼。还有以前的老电影,某团长打仗总是喜欢喝水。“通讯员,水!”似乎也有了人物的个性。可怜我们中国的观众就是被这些人物感动着,给他们喝着彩,然后发现这些人物都他妈的不是什么英雄。
好莱坞电影也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我又要举那个《亡命天涯》了。哈里森福特在随时可能被警察认出的情况下,“多管闲事”,救了一个被误诊的黑人小孩。他在火车即将压过来的一瞬间,不顾自己逃命,拼命救了一个警察(不过这场戏有些矫情)。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我们可以提一个问题。如果姜大牙不拨掉那个大牙,他会怎么样?答:他就可能娶不到那个女人做老婆。再问,如果那个团长不站在天井里示威,后果怎么样?答:他不会得到岳父母的承认,但他仍然会娶那个知识分子女人当老婆。而那个指挥员喝不到水,仍然还能打仗。再看美国片。如果他不救那个男孩,他会更安全,如果救了,则随时可能暴露自己。如果被警察抓到,他绝对不可能再有那么好的机会逃走,等待他的是死刑的执行。另一个细节也是如此。他几乎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做为代价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命题:如何在压力下作出选择?
罗伯特在阐述这个命题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是白人医生,一个是非法入境的黑人女佣。他们都同时看到了一辆运送孩子的汽车出了车祸。这时的人物就面临着选择。医生可以把车开走,理由是他必须到医院去给病人做手术。女佣也可以视而不见,因为她随时都可能被警察逮住。这都是理由,但他们都选择了留下来救人。大火熊熊,他们都冲到了汽车旁边。冲不冲进去?又是一个选择。医生认为他不是救火队员,冲进火海自己都会有危险,还谈什么救人?女佣也会想,她应该去叫更多人来救火,这才是救人的最好办法。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冲进火海。再下一步。车内最危险的两个孩子,一个是白人,一个是黑人,他们到底先救哪一个?这对我们的人物又是一次考验。白人是救那个门边的黑人女孩,还是到更里面去救那个白人男孩?黑人女佣是救黑人女孩,还是那个白人男孩?我们的人物面临的是道德准则、自己生命和种族观念的选择。他可能是见义勇为的志士,是舍已救人的英雄,但他可能在内心深处还残留着种族的偏见,而我们的女佣,却在最后一刻先救了那个白人小孩,然后又在救那个黑人女孩的时候死去。好,到此一个完美的英雄诞生了。白人医生则成了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
好莱坞塑造人物的方法,是通过给人物设置强大的压力,让他/她在压力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而压力越大,越能逼出人物的内核。
所以,我们至少要在全剧的结束前,给我们的主人公设置一个面临巨大压力进行选择的机会。他选择了什么,他就成为什么样的人物
Copyright © 2017 虚拟币app 版权所有 备案号:津ICP备16003274号 壹陆丰起